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7篇《小学语文教学实录》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小学语文教学实录》相关的范文。
篇1:小学语文教学实录设计意图:
我们的家乡—武夷山,山峰奇特,风景秀丽。对于生在武夷、长在武夷的孩子们,让孩子们用各种材料进行手工活动,来表现家乡各风景的特征,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武夷山美景,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表现武夷山风景的特点,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做事细致耐心的品质。
活动准备:
1、白乳胶、彩色沙、彩色纸、各色豆子、毛线等
2、武夷山风景图。
3、用各种材料制作的武夷山风景图范例。
4、学生有过沙画、毛线画、撕纸贴画、豆子贴画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出示武夷山风景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地方?象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各风景点的特征。)
2、出示范例让学生欣赏,启发学生构思布局。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神奇的武夷山风景图,它不是用水彩笔,油画棒画出来的,请你看看是用什么做的?”请学生观察说一说“——是用什么做的。”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怎样利用各种材料的颜色特征来表现武夷山山峰的特点——是丹霞地貌:红棕色的岩石,绿色的树木生长在山顶上,悬崖边。
3、介绍各种手工材料和制作方法。
“今天老师准备了彩色的沙、彩色的毛线、彩色的豆子、彩色的纸,请小朋友用这些材料来制作我们武夷山美丽的风景,把我们教室里也布置成美丽的武夷山风景区。”出示三张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到构图时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景点要画大些,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手工创作,在创作手工作品时粘贴得要紧密一些,要按方向顺序粘贴,注意色彩的搭配与构图。
制作沙画的学生要有耐心、细致。不要大面积地涂胶,一小块涂好胶撒好相应颜色的沙后,把没粘住得沙倒回盘里后,再涂一小块做。
撕纸纸画时,把彩色纸撕小些,粘贴时要注意颜色的搭配。
豆子贴画时要注意各色豆子的搭配运用。
毛线贴画时要先用黑色的毛线勾边,再用其他颜色的毛线贴满山峰表示岩石和树木。
4、学生作业
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内容。
5、把自己制作好的景点剪下来贴在背景图上,组织学生说一说,我最喜欢哪里?为什么?
活动建议:
1.白乳胶的用法要重点提出来,交代怎样把胶涂均匀。
2.做沙画时,可用牙签罐装,每种颜色一罐并做好颜色标记,再拿一个空盘给孩子到混色的沙,这样不会弄得到处都是,保持作品干净整洁。
3.本次活动时间较长可分组合作,分工完成。毛线和撕纸画可分工合作。
4.目标改为:
(1)引导学生感受武夷山美景,能用彩色的沙、纸、毛线、豆子等材料,进行艺术创作表现武夷山风景的特点,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做事细致耐心的品质。
篇2:小学语文教学实录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
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是:
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
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
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
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四)朗读、背诵指导
在指导读的过程中,结合看插图投影、看录像、听音乐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诗的意境。朗读指导可参考示例如下: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指导朗读这首民歌时,教师要多示范,必要时可领读难句。只要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形式多读,就会熟读成诵。
(五)练习提示
课后1、2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课后第3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读词语,体会“苍苍、茫茫”形容不同事物时,有不同的含义。应联系事物特点去体会。
天苍苍:形容天空蓝蓝的。
松柏苍苍:形容松柏翠绿翠绿的。
白发苍苍:形容头发白白的。
野茫茫:形容原野没有边际。
大海茫茫:形容大海没有边际。
云雾茫茫:形容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用 ……此处隐藏4665个字……
生甲: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生乙:是用什么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的
生丙:为什么不把铁牛放在船上拉回来
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懂了第一段,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
生:(大声读这一段)
师:现在先请同位的同学互相说一遍,看谁说得最好。
生:(同位同学练习)
师:谁愿意给同学们说一说
生:和尚先请一个熟悉水性的人潜入水底,看一看铁牛沉在哪儿,然后准备两只大木船,船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紧,搭个架子。最后请一个水手用很粗的绳子拴住铁牛。
师:这段写捞铁牛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那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甲:写了和尚做准备工作。
生乙:这一段主要写了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板书:准备工作)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就是这一段的段意。我们通过认真读书,知道这一段中的四句话都是写“和尚做的准备工作”,所以同学们把段意概括为“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由此可见,认真读书,了解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师:还有一个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概括这一段段意。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我们可以结合这一自然段中的哪句话来概括第二段段意。
生:我们可以结合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准备工作做好了”来概括第二段段意。
师:对,谁来试着概括一下。
生:和尚做好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师:真好!我们读书时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师:谁再来把第二段内容读一遍,我们看一看课文中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请同学们用笔画下来。
[着眼于言之有序,紧扣教学目标,训练重点明确,指导具有可操作性。]
生:课文
篇7:小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都爱看动画片吧?今天我们也来看一段动画片。
〔多媒体〕动画(大水冲断浮桥、铁牛沉入水底)
师:哎呀,大铁牛沉到水底了,这可怎么办呢?
〔多媒体〕课题
(板书捞铁牛)
师:谁来捞?怀丙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捞铁牛?
(提问)
(板书原因拴住浮桥)
师:好,我们了解了捞铁牛的时间(宋朝)、地点(黄河边)、人物(怀丙)和原因(拴住浮桥),接下来,我们就准备捞吧!
(板书:准备――捞)
二、学习、理解课文
师:刚才检查预习的效果很不错,看得出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有了相当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板书,再结合你对课文的了解,想想老师为什么这样板书?
(板书的目的在于说明要先有准备才能捞,这是两部分内容,以帮助学习之后正确分段)
(一)学习准备部分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先来看看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1、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
师:课文中哪一段介绍了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自然段)
2、自学、讨论:
师:现在自己轻声地再把这一节好好读一读,然后和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捞铁牛前究竟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注意:将所做的准备分成几个步骤!)
3、提问、交流
师:好,我们来看看准备工作的第一步是什么。
〔多媒体〕课文第三自然段准备部分(并将各步骤用不同色注出)
4、归纳板书
师:我们能不能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把这几句话概括一下呢?
准备:摸清位置备船装沙并船搭架拴牛绑架
5、用自己的话说说捞铁牛前的准备工作。
6、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准备工作做好了,我们要捞铁牛了。不过,捞之前我还要留下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边学边想:为什么捞铁牛前要做这样的准备,这准备工作真的很重要吗?
(二)学习捞铁牛部分
1、了解捞起铁牛的原因
师:我们现在来看捞铁牛的过程。先请看这样一段话。
〔多媒体〕第四自然段
(指读、齐读并思考:这段话什么意思,加点字什么意思)
师:笨重的铁牛能够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是因为拴住它的绳子越绷越紧,绳子越绷越紧是因为拴绳的船身不断地往上浮,船身能够上浮是因为水有浮力。怀丙能捞起铁牛,其实是利用了水的浮力。所以他说: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板书浮力)
师:我们来看一看,一起感受一下。
〔多媒体〕动画(捞的过程)
2、了解铁牛被捞起的经过
师:铁牛只是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却并没有捞上来,还少了什么工作?
〔多媒体〕第三段课文
(注意:为什么要把铁牛拖回岸边而并不在河中间把它捞上来?)
师:谁用自己的话说说捞起八只铁牛的经过?
(齐读)
3、归纳板书
师:如果我们也把捞起铁牛的过程分成几个步骤,第一步该做什么?
捞:铲掉泥沙船身上浮绳子绷紧铁牛拔起拖到岸边捞起铁牛方法相同只只拖回
4、师:铁牛捞上来了,我们也该休息一下了,来完整地看看从准备到捞起这一过程〔多媒体〕动画(准备――捞)
板书:
怀丙
摸位置
利用水的浮力
出色的工程家
准备捞
捞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课文录音,指名读课文
二、检查本课生字
三、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多媒体〕第三、四段课文
师:好了,来想想我们前面留下的问题:捞铁牛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究竟有没有用处。
(讨论、交流)
师:正是因为有了前面充分的准备,怀丙才能够顺利地捞起铁牛。而他之所以能做好如此充分的准备,是因为他在做事之前认真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个完整的捞铁牛的过程。
(男女分读)
四、回顾课文
师:从捞铁牛的原因,到捞铁牛之前的准备,再到捞铁牛的过程,最后捞起一只只铁牛,(板书事情发展)
师:按照这样的顺序,怎样给课文分段?
五、总结全文
师:到这里课文就学习完了。对于这样的.一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组织同学交流自己画出流程图。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