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陋室铭》精品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陋室铭教案 篇一课件简介: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今天修复的安徽和州刘禹锡陋室
花香不在多
室雅何须大
关于文体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
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座右铭
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德馨xīn
鸿儒hóngrú
苔痕tái
案牍dú
解释下列字词
名:有名望。
惟吾德馨:惟,只;德馨,品德高尚。
鸿儒:指知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白丁:无官职的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的人。
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指官府的文书。
《陋室铭》教案 篇二教学目标
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熟读成颂。
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以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 道选择题。一间王公大厦,装饰华美,金碧辉煌,你想要得到它,必须说很多违背良心的话,做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有一间斗室,非常简陋,但是有青山绿水,知音相伴,你想得到它,它就在你身边。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学生答选后者)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和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选择一样。相信你会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一、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齐读(。课件2)
2、听录音范读
3、引导断句(。课件3)
4、请同学读
5、再齐读
6、跟读录音
二、解决生字词,疏通大意。(。课件)
三、作者简介,欣赏他的作品。(“陋室”的名字是谁取的?他是何许人也?)。课件
四、文体简介(。课件)
五、问题探究:
1、粗课文生,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课件11)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4、作者是一开篇就写自己“德馨”的吗?他是怎样引出“德馨”的呢?
明确:前两句以山水引出陋室,从而写到“惟吾德馨”。
5、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对偶、类比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简介类比与兴的有关知识。(。课件12)
6、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课件13
“苔痕”两句 ——清幽宁静,不染浮华。 环境之雅
到这里来的人多不多?(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写鸿儒是为了说明什么?
“谈笑”两句 —— 交往高雅脱俗 交往之雅
朋友来了做些什么?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可以调素琴……劳形”四句——生活情趣高雅 情趣之雅
托物言志:借助某事某物,阐发道理 、抒发感情的一种。写作手法。
7、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8、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9、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0、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画蛇添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小 结
略。
第二课时
一、检查旧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陋室铭》,谁能告诉我什么叫做“托物言志”。
以图片引导回忆旧课。(板书)
二、导入新课
全文结局“何陋之有?”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孔子云:何陋之有?(。课件15)”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品一品,你认为哪一句才是本文的主旨。为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四、文言知识归纳。
五、总结拓展
为你的家取个好听的名字。
《陋室铭》教案 篇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目标
3、能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发表自己的感悟,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
翻译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短文的寓意,能与作者进行对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打造美读、美教的课堂模式。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营造美
1、讲述刘禹锡被欺写陋室铭的故事。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 ……此处隐藏10482个字……
中①,名词,里、内,读zhng;中②,动词,射中目标,读zhng。
而①,连词,修饰关系,不译;而②,连词,转折关系,但是、却。
2、同学齐读第1段。
3、讨论、讲析。
①开头一句指出可爱的花很多,总领全文,借以引出人们对花的不同爱好。写别人爱菊、爱牡丹,都是衬托,作用在于突出"予独爱莲",引入正题。
②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③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申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4、朗读,翻译
(二)分析第2段。
1、朗读读第2段,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鲜①,形容词,少,音xin;鲜②,形容次,鲜艳,音xin。
3、再读本段
①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个判断句,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情色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②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4、朗读,翻译
六、小结
1、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
2、衬托的写法: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宛然,表达了对世俗婉曲的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
3、描写,议论,抒情的结合:第l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2段以议论,抒情为主,二者交融,相得益彰。
4、句式变化得当,文笔摇曳多姿:陈述句、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运用恰当,排比、对偶的整句与散句交错有致。
《陋室铭》
一、组织教学
二、直接引入
三、解题。
1、《陋室铭》是一篇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①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
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
②本文的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名灵馨鸿儒白丁素琴金经丝竹乱耳案牍劳形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五、分析课文。
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2、同学齐读课文
3、讨论、讲析。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4、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5、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
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6、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提问: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地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提问: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六、教学小结
七、布置作业。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陋室铭》精品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