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篇一:《山居笔记》读书笔记
拿起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很是喜欢,被他的无界的知识领域,美丽的语言技巧,发人深省的语言所吸引,让我在一周之内(只是下班后的晚上)就读完了。跟随他的笔墨从几代皇帝或工作或休闲抑或避难的承德避暑山庄到流放者的土地东北宁安县,再到让苏东坡赤壁怀古的黄州赤壁、已然消逝的渤海国、千年庭院岳麓书院、富甲一方的山西、作者的故乡有着悠久文明和无数豪家的余姚最后在祖国的最南端天涯海角终止这场旅行
同时跟着他一起剖析了历史问题,理解了科举、魏晋风骨和小人这些深刻的话题。他这个笔记是想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资料查阅了断一些疑难文化课题,历史告诉我们就像最后一篇一样,虽然沮丧但都是我们要面对的。
从《一个王朝的背影》至《历史的暗角》,不管品读历史,还是回味人生,很多难题还需继续探访,这些问题当然不可能轻易找到答案但所能做的就是呼吁更多的学者亲身去感触和研究,我们现在文化与商业的狭路相逢,会是怎样一个结果还无人可知,只是对抗一直存在。
从康熙王朝的盛世到慈禧,一个朝代的兴衰已跃然纸上,避暑山庄也就见证了这些变故。佩服康熙的“修德安民”不修长城,钦佩他的远见和多方知识。后来的雍正、乾隆虽没有他们父辈那般伟大,却也各有才华,做了不少贡献,但倒后来的道光、咸丰气数已尽。慈禧建一颐和园和避暑山庄对峙,意味着热河的雄风早已吹散,清朝从此阴气重重、劣迹斑斑。清朝灭亡后,社会动荡,世事忙乱,人们也没有心思去品咂一些这次历史变更的苦涩厚味,就匆匆赶路了,直到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水而死,才让全国的有心人肃然沉思。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是为文化而死。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改朝换代是必然,或许文士不能忍受文化的衰落?
最近看了一些宫廷剧,提到宁古塔,从余的考察中才知道原来在东北,这片让我曾经觉得富硕、豪爽的土地,原来有过这么多悲伤,阴暗的过去。还好历史不能压倒文明以及文化的传播,即使在那些被流放者中也能交流出美丽的文字,流传着积极向上的句子。生经多难情愈好,这实在是灾难给人最大的恩惠,所谓患难见真情吧,这个时候的帮助远比丰厚的礼品和华丽的语句真实打动人。顾贞观思念吴兆骞写的词作也得到流传,更说服了纳兰容若的鼎力相助,终于将朋友救出。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重的精神世界,竟使我们得惠至今。东北人的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深刻关联吧。从宏观来说,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部分流放者从伤痕累累的苦痛中挣扎出来,手忙脚乱创造出了一些文明,但并不能给流放本身增色添彩,比较这样限度的对生理心理的严重侵害,还是磨灭了很多人才。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部分文人之所以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和遭遇可以一变在变,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这正像有些人不管如何追赶潮流或身居高位却总也掩盖不住内心的卑贱一样。毫无疑问,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再生死存亡的边缘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继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
比之于山川湖泊、大漠荒原,都市是非常脆弱的,越是热闹的东西越是脆弱,然而都市的热闹却是人性的汇聚,人性汇聚到如此密集的程度还依然脆弱,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大悲剧。除了像庞贝古城那样纯自然力的毁坏之外,致使许多城市消亡的原因还在于人类自身。人类,尤其是中国人,究竟有什么深层原因使他们既迷恋城市、觊觎城市,又与城市过不去呢?渤海国从曾经的繁盛走向灰飞烟灭,我们只能说,历史曾经在这块荒凉的土地上做过一个有关城市的梦。梦很快碎了,醒来一片荒凉。纵然城市这么脆弱,我尽管喜欢安静、崇尚自然,却还是以一个现代人的想法渴望着无数生命散发出的蓬勃热能。只是希望我们的城市能有更多的美好,更多的包容与绿洲般让人心旷神怡的空气。
苏东坡的经历说不顺也还是幸运,能在中年超脱,得到如此佳作,传世千古。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黄州的凄苦,让苏东坡更加超脱,洒脱勇敢,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他这样的灵魂竟然寂静无声,迟早会创造一个宏大的奇迹让世界震惊。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吵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去过湖南两次,还是错过了岳麓书院,只知现今指点江山的橘子洲头,不知千年文人培育之地的书院,但不知现今能否找到点远古的学识,感受到那种学习的氛围呢?书院包容了众多的学者,求知若渴的心,虽然将学者还是文人都受到过打击,但是这种文化的传播从没有中断。朱熹的教学影响着历代的学者,当时的好学远非现在所能比,过于浮躁的社会使得对文化的理解过于浅显,对知识的追求过于单薄。谁能保证历代教育家一辈子又一辈子浇下的心血和汗水,一定能滋养出文明的花朵,而这些花朵又永不凋谢?诚然,过一段时期总有人站出来为教育和教师张目,琅琅书声,响彻九州,但岳麓书院可以作证,这一切也恰似潮涨潮落。不知怎么回事,文明这个文明古国有一种近乎天然的消解文明的机制,三下两下,琅琅书声没了,代之以官场寒暄、市井嘈杂、小人哄闹。在人的整体素质特别在文化人格上,文明究竟比朱熹、张拭那个时代长进了多少?他们又曾预料到这个时代的现状么?而我们,是否也能由此去猜想今后?人类历史上,许多燥热的过程、顽强的奋斗最终仍会组接成一种整体性的无奈何悲凉。我们拥有一个庭院,像岳麓书院,又不完全是,别人能侵凌它,毁坏它,却夺不走它。很久很久了,我们一直在那里,做着一场文化传代的游戏。至于游戏的结局,我们都不要问。
一直山西是个比较穷的地方,除了那些暴富的煤商,靠压榨着贫苦大众的生命捞钱,那有钱的也让我觉得那钱不干净,没有什么好炫耀的;唯一的好感是平遥古城,那个让我向往的地方;大学时一个朋友的是山西的,才让我觉得可能山西也还可以的,至少他的为人还有平常生活的宽裕度让我觉得那是一个有穷有富的地方。直到今天看到余老师的《抱愧山西》,我是和他一样的感觉,惭愧,那个让我所谓苏南人有点不屑的地方,原来曾是全国最富庶的地方。晋商原来那么有经商头脑,那么聪明,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创造着几乎覆盖全国的财富。苏州的“中国戏曲博物馆”让多少艺术家惊叹不已,原来这只是“三晋会馆”,即山西人到苏州来做生意 ……此处隐藏10137个字……大;3、
讲究信义;4、严于管理。
七、乡关何处
1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三郎,在随身携带的一刻印章上刻着○
“一身低首拜阳明”七 字。
2梁启超在论及明清学术界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家族和○
邵晋涵家族时,不能不对余姚钦佩不已了。(包括河姆渡)
3范仲淹: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八、天涯故事
1他非常惊讶,抬头一看,这儿是山地的尽头,前面是不可○
测的悬崖。鹿的目光,清澈而美丽,无奈而凄凉。他木然地
放下猎枪,颓然回缰,早已认不得归去的路。
2在海南的重要人物:冼夫人,黄道婆,苏东坡,以及五公。○
九、十万进士
1可以理解的是,科举以诗赋文章作试题,并不是测试应试○
者的特殊文学天才,而是测试他们的一般文化素养。测试的
目的不是寻找诗人而是寻找官吏。其意义首先不在文学史而
在政治史。中国居然有那么长的时间以文化素养来决定官
吏,今天想来都不无温暖。
2科举制度给过我们一种远年的浪漫,一种理性的构想,似○
乎还可以用一种稳定而周全的制度长年不断地为中华民族
选拔各级管理人员。尽管这种浪漫最终不成样子,但当二十
世纪的人们还没有构建起一种科学的选拔制度,那就还没有
资格来嘲笑它。
十、遥远的绝响
1当英雄们失去之后,手段性的一切成了主题,历史失去了○
放得到桌面上来的精神魂魄,进入到一种无序的状态,专制
的有序会酿造黑暗,混乱的无序也会酿造黑暗。我们习惯所
说的乱世,就是无序的黑暗。
2魏晋,就是这样一个无序和黑暗的“后英雄时代”○。
十一、历史的暗角
1很难说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但由于他们的存在,许多鲜○
明的历史形象渐渐变得瘫软、迷顿、暴躁,许多简单的历史
事件一一变得混沌、暧昧、肮脏,许多祥和的人际关系慢慢
变得紧张、尴尬、凶险,许多响亮的历史命题逐个变得黯淡、
紊乱、荒唐。
2解除了一些误会,澄清了一些谣言,表层干系不再紧张,○
然而从此以后,人们的笑脸不再自然,即使在礼貌的言辞背
后也有一双看不见的疑虑眼睛在晃动。大家很少往来,一到
夜间,早早地关起门来,谁也不理谁。
3小人的行为性特征:1、小人见不得美好;2、小人见不得权○
力;3、小人不怕麻烦;4、小人办事效率高;5、小人不会
放过被伤害者;6、小人需要博得同情;7、小人必须用谣言制
造气氛;8、小人最终控制不了局势。
4小人分为四类:恶奴型;乞丐型;流氓型;文痞型。 ○
可以说,《山居笔记》突破了之前以地理脉络,时间脉络
为线索的叙写,并在思想上深度上都有别样的感觉。通过山
居笔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文化人,于万籁俱静之中,思
考着这片世界上的文化命题。
第五篇: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000字
漂泊的旅程中,是谁在孕育千年文化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探索的足迹? ——题记
接触《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文章是《道士塔》。它在整本书当中也是堪称经典。荒茫大漠中,一个古老的意象,记载了敦煌文明的兴衰,见证了一个没落王朝的耻辱与无奈。当千年前石壁上的第一刀刻下时,一个壮丽无比的乐章便开始奏响。它是一千多年层层的积聚,它是一千多年鲜活的生命,它是无数艺术家与信徒膜拜的圣地。可是谁又能想到,它最终的命运却交付到一个麻木无知的道士手里。
王道士不过是那段屈辱历史中的一个小丑,他的无知,他的卑贱,他的自以为是,无不让人心中可悲可叹,可愤可恨。
当看到他把婀娜的塑像砸成碎片,把绚丽的壁画粉刷得所剩无几时,我好恨;
当看到王道士数着那一点微不足道的银元得意的笑时,我好恨;
当看到一车车的瑰宝被大摇大摆地运到国外时,我好恨;
大漠孤烟,冷冷的夕阳将那些马车的影子拉长。如血的余晖,映在寂寥的戈壁上。此时,这块宗教的圣地,是否也在滴血?
石走沙飞,粗砺的黄沙击打着空空的石窟。呜咽的寒风,在唱着最后的挽歌。此刻,这个孕育千年文化的生命,是否也在哭泣?
谈起这些人和事都会使我们感到心口隐隐的痛,我们恨王道士那个历史的罪人。然而,将所有的罪责全都让这个无知的躯体承担,也过于沉重。即使当初没有王道士,我想其它一些跳梁小丑也会出现,悲剧依然会要发生,毕竟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剧。
通过《道士塔》,通过那苍凉深邃的笔触,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莫高窟所遭受的劫难,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的荣辱与沦落。太多的眼泪已被戈壁的风吹干,然而那份美不会改变,纵使它曾经被无情地,任意地更改。
如果说大漠中莫高窟的遭遇令人可悲,那么烟波江南中的人情事态同样使人可叹。
在小桥流水,吴侬软语的江南,一切的氛围,一切的意境,已不都是自然赐予的,更多的是中华几千年文化营造出来的。虽然我不曾去过,但是书中描绘的江南小镇却给我一种回家般的宁静。
历史对苏州不公的待遇,作者在《白发苏州》中,为这个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鸣不平。没有金陵的王气,没有森然的殿阙,没有沙哑的军歌。有的只是青石小巷,有的只是小桥流水,有的只是撩人的弹唱。然而真的如此么?沉寂千年的苏州,也有石破天惊的一天,也有奋起反抗的一天。面对明朝腐败的统治,苏州人一改往日的温婉,也如易水壮士般踏着血泊反抗,悲壮、义无反顾,令世人震惊错愕。然而当浩劫过去,苏州人依旧回到原先的日子。小桥依旧精致,桃花依旧鲜艳。隐者式的文化影响着这里的人,恬淡闲适是他们生活的精神。然,不要忘却他们还有那副铮铮铁骨。深深庭院中,虚掩着千年的沧桑历史。
《西湖梦》中至情至性的苏小小,一生都在追寻着美,守候着清泉般透亮的净土,潇洒怡然的活着。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选择了最美的年龄。如同烟花,灿然绽放于夜空,即使陨落,也在天空中留下了一道唯美的痕迹。用“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形容她再贴切不过了。苏小小对于美的追求,或多或少的受到江南文化的影响。那种对完美的热爱,对生命的敬重。
余秋雨曾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想必这就是他旅行的目的,写这本书的初衷吧。在旅途中,体味到了历史太多的辛酸,文化太多的无奈。在旅行中涤荡心灵,在旅行中守望文化。
再壮丽的旅程也会隐藏回归的路线,漂泊的行者,是否也在守望着文化?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