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爱心人士 先进事迹(新版多篇)

时间:2025-07-15 07:11:55
爱心人士 先进事迹(新版多篇)(全文共8803字)

【前言】爱心人士 先进事迹(新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爱心人士先进事迹材料 篇一

刘建军是泰源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从做小本生意到创办茶叶加工厂,再到创办木材加工厂,吃了无数“闭门羹”的他,事业有成不忘乡梓,毅然回乡创业,发展沙糖桔种植产业,当起了“果业销售大王”,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带领村民实现增收,用初心照亮家乡脱贫路。

事业有成心系家乡

刘建军是西林县古障镇周洞村黄潭屯人,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有着农村人特有的直爽、朴实和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以前他曾卖过雪条、茶叶、板栗,收购土特产,创办茶叶加工厂、木材加工厂。经过多年打拼,终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若风光勿忘恩。刘建军自己富裕起来后,总是放不下家乡的父老乡亲。2014年,他回乡看到村里群众种植的沙糖桔没有好的销路,便毅然放弃在外景气的木材生意,回到家乡正式做起沙糖桔生意。

返乡创业助力脱贫

返乡创业过程中,刘建军发现制约本土沙糖桔走出全国各地的问题,就是缺乏采后处理。为了提高本土沙糖桔的竞争力,让群众卖出更好的价格,刘建军有了成立公司建设打蜡厂的想法。2016年11月刘建军在西林县委、政府的支持下,成功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广西西林泰源果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建起了水果打蜡厂,并在西林县引进首个沙糖桔采后商品化处理系统投产使用。2017年建成了西林首个果框生产线,弥补了多年来西林县县域果框在果品季收严重不足的状况。

目前该公司已建立起3个果品加工厂,一个注塑加工厂,10条清洗打腊包装为一体的综合生产流水线,可年产350万个果框,日选果量为1000多吨,年产值5000万元,年营业利润100万元。刘建军的公司正常运行后,在各城市的沙糖桔推介会中成功签约多个销售项目,不仅加快整合了西林县水果品牌资源,推动了本土沙糖桔“走出去”,还实现了产业成片化集聚发展,为西林县广大果农增收搭上“快车”,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真情扶贫带富村民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刘建军在致力于办企业的同时,积极参与扶贫工作,他认为,既然返乡创业,就要实实在在为贫困群众脱贫找出路。

设立扶贫车间,开展就业扶贫。“扶贫先扶志,扶贫更不能养懒人,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是最有效的方式。”刘建军说。于是,他与该县古障镇19位驻村扶贫干部对接,摸清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数,采取“公司+扶贫车间+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泰源果业开发有限公司专门设立了“扶贫车间”,每年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贫困人口20人实现就业稳定脱贫,每人每年最低可增收2000元,最高可达10000元,平均每天务工收入在120元以上,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脱贫。“在泰源果业务工,离我家很近,很方便,能照顾小孩还有了稳定收入。”古障镇央革村罗炮屯脱贫户卢花高兴的说。

提供技术培训,推进智力帮扶。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刘建军发现很多贫困群众缺乏技能、观念滞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无法通过就业顺利脱贫。为开展好智力帮扶,公司按期邀请专家或委派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向果农讲解、传授沙糖桔种植技术。每年公司邀请专家定点在古障镇、普合乡、那劳镇等乡镇开展现场讲解沙糖桔管理技术培训15次,委派技术人员对贫困户进行一对一的技术培训60次,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让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

资源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刘建军的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在该县古障镇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使小面积散户种植基地转化成区域性的产业化经营集中基地,加入公司经营模式的周边农户2000多户,其中含建档立卡贫困户80户,解决了周边小户果农在果品上市时“储存难、谈价难、销售难”的问题,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截至2020年底,带动农村合作社10个,每年销售农产品3万吨,实现工业产值5000万元,周边果农人均年收入增加2500多元。创建广西西林久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吸纳西林县普合苗族乡7个村村民合作社成为公司股东,7个村占有公司28.3%的股份,惠及的农户共50多户,其中贫困户6户,贫困人口26人,2020年向7个村集体分红共15万元,向贫困户分红3万元。针对因老弱病残致贫的贫困户,需要有人居家护理等无法到“扶贫车间”就业的情况,刘建军与驻村干部、贫困户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研究,通过贫困户以果园入股,公司对果园采取产出保底兜售的统一经营管理形式,确保贫困户产业能收尽收,做到收入利益的最大化。

扶贫济困,树好口碑。刘建军每年均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资助、慰问有特殊困难的贫困户。2019年,刘建军向那佐苗族乡垌硝村捐赠有机化肥1吨及5000株三月李果树苗;

共向古障镇、普合乡、那劳镇等乡镇的6户贫困户捐赠价值1.6万元的鸡鸭幼仔及饲料;

向古障镇同乐村捐赠5000元扶贫物资。2020年,为西林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捐赠4240元,为古障镇央革村勒德屯重阳节活动捐赠8000元,向西林民族高中助学活动捐赠5000元。

在刘建军的带领下,泰源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营“桂泰源宏”品牌等果品及农特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量逐年递增,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成为西林县首家上规的果品企业,也是西林县最大的果框生产、果品打腊、包装与销售公司。2017年、2018年西林泰源果业荣获西林县“脱贫攻坚优秀企业”奖,2018年被评为百色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9年荣获广西“万企包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奖,2020年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7年刘建军荣获“广西柑桔行业风云榜年度经纪人”“西林县优秀经纪人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西林县“果业销售大王”,2019年被百色市评为“扶贫爱心人士”。

心系家乡,热爱家乡。面对众多荣誉,刘建军不骄不躁,他坦然道:“诚信经营、合法盈利、发展壮大企业,我将继续带领更多的家乡群众实现增收致富,为建设幸福家园,助推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爱心人士先进事迹材料 篇二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是一名教师,我深知师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何况我是一名班主任,学校领导和家长把孩子托付给了我,我就应该爱他们。自我参加工作以来,我就发现大多数孩子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特别关爱;我们地处偏远的青州最北侧,我们的孩子地处农村,家庭条件特别困难,所以多年以来,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别注意关注那些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

20xx年我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发现班上有一个男孩,他特别懂事,刻苦学习,从不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但眉宇之间总是流露一丝落寞、自卑、无奈之情,经过了解知道了这个孩子是个孤儿,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想到他 ……此处隐藏3925个字……这样做的。坚守着三尺讲台,辛勤耕耘、开拓创新、默默奉献。他相信他的未来不是梦,因为,在他的心中,学生永远是天使,他就是为天使修补翅膀的人。

爱心人士先进事迹材料 篇六

xx公益爱心社是在xx省慈善协会指导下,由网友自发组建的爱心团体,他们以网络为纽带,以奉献爱心为宗旨,是自愿为社会义务服务、非盈利性的爱心团体,目的是为了让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服务队以遵纪守法、严格自律为自主管理方式,本着谨慎务实的原则,

着力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一片爱心,是志愿者将心存的善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去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及社会公益事业,传播人文关怀精神和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认知,增强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公益爱心社成立三年来,历尽千辛万苦、酸甜苦辣,自筹活动经费献爱心。当初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志愿者用原本出租的房屋奉献出来免费使用;队伍无服装、标牌、文具、表格,也是自愿者自掏腰包购买,其中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受到。

三年来,我们服务队做出了令人惊喜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陕南特大洪灾募集物资28万多元,志愿者不避酷暑,每天顶着太阳募集物资,冒着酷暑为衣服消毒、晾晒、整理、打包。欣慰的是,社会上很多爱心人支持我们的工作,有的捐钱,有的捐物,真正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我们的爱心行动也得到了石泉县红十字会会长的高度评价。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在三原县东周儿童村的送温暖活动也开展得很出色。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体验到人间的真情,我们队除了给了孩子们精神上的抚慰,还给予物质上的帮扶。先后送去了服装、生活用品、体育用品等。儿童村对公益爱心社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陕西省慈善协会主办的“扮靓西安,迎接世园会”志愿服务月活动中,我们的志愿者工作认真负责,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公益爱心社还举办了“重阳节商洛敬老院送温暖”、资助蓝田县贫困生、募款帮助患白血病大学生陶翠红等等活动。三年中活动六十多次,募集物资、资金50多万元。志愿者们群策群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尤其是公益爱心社的管理员,每次活动他们身先士卒,细心调查并策划活动,带头实施拟定方案、带头捐献和动员爱心企业家募集,因而受到队员们的尊敬和拥护。

因为有了志愿者们的不断参与,“陕西公益爱心社”才不断发展、壮大,生机勃勃。我们抱定决心,只要社会需要志愿者,我们就一定会竭尽所能,为国排忧、为民解难。为实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献出弱势群体所需要的一切。

爱心人士先进事迹材料 篇七

苏惠琴,女,回族,44岁,平凉市崆峒区柳湖镇泾滩四社农民,2007-2013年在平凉市崆峒区武家园小区物业部为出纳,后任物业部主任,在单位上班期间,时常利用假期参与公益活动。2013年7月,由于岷县发生地震,她和丈夫马有生救灾之后,选择了做专职公益人之路,并和丈夫成立了平凉众益农村社区发展协会,苏惠琴任秘书长之职。

作为公益人,苏惠琴严格要求自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身公益事业中,以农村弱势群体利益为重,不重个人得失,用热情和奉献的精神彰显一个公益人的使命感,主要事迹如下:

一、发挥专职公益人的模范性

作为一名专职公益人、一名志愿者,首先要做到带头干,再苦不退缩,她和丈夫参与了2013年7.22岷县地震救援,随后苏惠琴参与岷县壹乐园儿童服务站工作,在灾区一呆就是半年,在艰苦的条件下每天往返于灾区的重灾点学校,给孩子们带去欢乐,让灾区孩子走出因灾心灵受到伤害的阴影,而丈夫而在平凉市走乡串户,扶困助弱,发展志愿者,运营平凉众益农村社区发展协会;2016年7.19河北特大洪灾救援工作,身为一名女同志,在河北灾区的酷暑中做灾情评估,发放救灾物资等工作,她从不言苦,在河北的半个月,带领一队志愿者深入受灾一线发放物资,宽慰受灾群众,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最忙碌的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在平凉众益在当地的项目中,苏惠琴也是带头走访贫困山区的村落学校,贫困山区成为她的主要工作地,一年有一半时间在山区渡过的。

二、注重实干,业绩突出

平凉众益成立四年期间,为帮扶平凉贫困地区学校、社区,根据需求,苏惠琴积极向基金会、其他公益机构、爱心企业申请物资及支持类项目近20多个,苏惠琴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项目从申请到执行、总结、财务审核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从不走形式,走过场,让每个项目的实施到位,落地有声,由于优秀的执行能力和完善的项目管理经验,得到资助方的认可,使更多的优秀项目落地平凉,使平凉地区的部分学校、社区、儿童现状得到改善,近四年来,她申请的项目有壹基金温暖包、净水计划、儿童平安小课堂、多功能运动场、留守儿童服务站、农村学校音乐教室援建、图书室援建、甘肃福彩留守儿童关爱、电教室援建、鸿基金爱的背包、帮扶孤寡老人、环境保护等项目及配套物资价值超过600万元,项目受益人达3万人次。

三、甘于奉献,忘我工作

苏惠琴在公益路上的四年,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不畏艰难、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心牵平凉贫困农村社区、学校,白天奔波在农村社区,晚上伏案撰写资料,她的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和公休日,节假日基本都是外出向其他优秀的公益组织学习和参加各类的培训,旨在提高自己能力,更好的服务于平凉地区的弱势群体,正常工作日在农村社区、农村学校实施各类公益项目。2014年在婆婆去世刚十天,她奔赴岷县灾区执行壹乐园儿童服务站项目,一去就是几个月,她也有家,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工作时常舍小家顾大家,她也很幸运,无论多忙,娘家婆家都支持她、理解她,而她对于公益事业的执着感动了身边的人,也带动了一群人加入公益的行列。

四、作风严谨,清正廉洁

苏惠琴作风优良,为人正直,所有公益项目在选址和执行过程中,不偏不倚,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协调,让项目真正落实到有需求的社区或学校。无论在工作或生活中,严格律己,以身作则,为志愿者们作出表率,做到办理不推诿,遇难不回避,不损坏集体利益,清正廉洁。

有人这样问她,你这么忙究竟得到了什么?她说这是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做志愿者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自我价值,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看到项目受助人脸上幸福的笑容,对她来说是最好的回馈。有时候忙的不可开交时,她的朋友说:你选择你承受,是的,当初执着的选择时她就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选择公益这条路,一路前行,不忘初心。

2016年5月,由平凉市崆峒区柳湖镇推荐,苏惠琴被崆峒区评选为第四期“崆峒好人”荣誉称号,2017年度首届平凉市文明家庭、2018年度首届崆峒区文明家庭,平凉日报在2017年4月23日发表题为《这对夫妻只愿山里孩子有书读》,报道她和丈夫几年来四处奔波援建图书室30多个,2017年度柳湖镇政府拍摄微电影《我的公益梦》,以她的真实事迹为题材反映一个公益人坚持不易的感人事迹,她执着于公益事业的事迹在部分基金会、公益组织、甘肃公益界的订阅号中争相报道和学习,被称为关注当地农村社区的一匹“黑马”。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爱心人士 先进事迹(新版多篇)范文。

《爱心人士 先进事迹(新版多篇)(全文共880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