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上巳节的来历和传说【新版多篇】

时间:2025-07-13 07:11:26
上巳节的来历和传说【新版多篇】(全文共6578字)

[说明]上巳节的来历和传说【新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上巳节的来历是什么 篇一

据农历通书所载,古代的巳日定为三月初三日,巳时即在中午的午时以前,俗称“巳肘日卜到”(到即正午之意)。此节早在周朝乃是招魂袚禊的日子,古时上巳节的风俗是百姓齐到江河之滨,由女巫举行消灾祛病,洗涤垢秽、被除不祥的仪式。

随着时代更易,此俗也逐渐衍化,变成了男女到野外踏青郊游,林下水滨,欣赏大自然的风光,即所谓“三月三,踏青节”,这种变化,由以女巫神灵为主体、作中心的活动变成以人们为主体、以游山玩水为中心的活动。

此后这种踏青郊游活动又有所发展,诗人词客,到此日登游名山胜迹,临风吟诵,濒水饮宴,进而发展为“曲水流畅”,啸傲山水,尽情地享受大自然之美。这种发展衍化的过程,原来属于宗教迷信的成份逐渐淡化乃至消失,而增加了人们的户外活动的内容。

发展到近现代,上巳节的原来意义和内涵已为人们所遗忘,更多的是认为“三月三踏青节”,发展成为一种群众性的郊游,而这也就是现代旅游活动的滥觞,现代旅游,不论短途或远程,春季固然是旅游的好季节,此时万象回春,百花竟放,到处呈现出大自然之美。但现代的旅游者,除春季外,一年四季均有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旅游活动,这也可以说是“三月三踏青节”之衍化发展而成为现代的旅游活动。

上巳节来历是什么 篇二

说法一

上巳节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说法二

相传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兄妹—天妃和南音,他们坐在一个葫芦里,漂到燕窝岭上被树枝卡住,才得以幸存。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便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回到燕窝岭下相会。结果几年过去,两人都无功而返。妹妹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与哥哥结为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于是,在这一年的三月三日,他们就在燕窝岭下结为夫妻,从此他们在燕窝岭上纺纱织布,生儿育女,开荒种田,挖塘养鱼,繁衍后代。这就是黎族“。三月三”节和纹面习俗的传说。以后每年三月三,南音、天妃及子孙们便回到这里迎接春天。多年后,天妃和南音在山洞里化成一对石头。黎族后代为了纪念这兄妹俩传宗接代的功绩,把石洞取名为娘母洞。每年三月三日,黎族男女老少都要带着糯米、糕饼、粽子和米酒,从四面八方赶来娘母洞前纪念祖先,以对歌和舞蹈祈求本民族繁衍幸福,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族的盛大节目。

说法三

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传说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

上巳节的来历 篇三

1、纪念伏羲氏

上巳节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

2、纪念黄帝诞辰

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传说,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

上巳节有什么意义 篇四

具有纪念意义,上巳节彰显了我国文化悠久的历史,也展现着我国古代人民内心中的情感价值和思想观念,是我们伟大的精神宝库。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别称三月三、中国情人节、女儿节等。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传统的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

“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文献,旧俗也。古人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禊祭,或者单称禊。《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魏晋以后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此后便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上巳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上巳节的由来和风俗 篇五

在中国传统节日之中上四节,起初又被称为女儿节,桃花节,为一种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仪式,一般在这一天举行成人礼,即笄礼。每一个女生在水边漫步,嬉戏游玩,穿上最漂亮的衣服,闻歌起舞,只在去除身上及身边的邪佞之气。并且在春天是女子最爱在水边游玩的时候。据历史记载,在上巳日之时,长安城内,男女老少皆华服出席,在曲江畔聚会,饮酒作乐。因此在如今的上巳节,是由之前的桃花节演变而成。

上巳节的历史来历 篇六

早在春秋时期,农历三月初三级,上巳节就已经在流行。据论语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以此来描述当时之情景。根据历史记载,古代之时,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是三月初三,自魏晋以后,上巳节便固定为三月三,之后被一直被传承下来。在魏晋时代,逐渐演变为皇宫贵族大臣,聚会欢喜之日。对于黎明百姓而言,上巳节这一天,人们会选择结伴去水边进行沐浴,或者郊外游春。并且在上巳日将至之时,选择使用兰汤沐浴是最合适的方式。上巳节从先秦到唐朝,一直都十分繁 ……此处隐藏1491个字……

此后,这一带的布依族为了保护农作物,争取获得丰收,于每年三具初三会天,不动上砂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

祭毕,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北部坝王河一带,因气温较低,此时枫叶尚小,未能着色,以三月十三日为“枫叶节”。

节日这天,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

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吃。

青年们到山坡上吹木叶、唱山歌。

如遇上称心如意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达旦地对歌。

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腿肉分送歌手,作为节日的礼物。

贵州望漠县布依族传说三月初三是“寒日”,吃了狗肉可以驱寒。

此日有条狗请客的习俗。

贵州安龙县部分布依族传说三月三日是影“山神”的生日。

人们为避免山神放出蝗虫伤害庄稼,确保农业丰收,旧有扫寨祭山神的习俗。

“三月三”这天,人们到村寨山神坛前摆设雄鸡、刀头等供品,还要杀一头狗,将血洒在纸旗、纸马和寨子进出要道口的石头上,然后由“老魔公”及其他人员携带淋有狗血的纸旗,纸马到各家各户扫除妖魔鬼怪。

各家大门口要设置一张长凳,凳上摆一只装满清水的“水碗”和一只装有瓦砾石粒的碗。

“老魔公”在大门口咒念“魔经”,打几个“农阳卦”,再将瓦砾石粒向这家房屋内乱撒,将水碗的水四处乱泼,掀翻大门前的长凳,扣起水碗,意为扫除了魔鬼。

最后,给这家插上沾有狗血的`纸旗、佳上纸马,另赴他家去扫。

村寨住户都轮扫完毕,“老魔公”口到神坛,将收扫的妖魔鬼怪集中镇压于神灵之前,然后全寨男人于神坛处就地会餐,称为“陪神吃饭”。

该县德卧镇称“三月三”为“赶毛杉树”,又叫“毛杉树歌节”,为期三天,聚会者达数万之众。

云南罗平八达河一带的布依族的三月三日,是男女青年唱歌对调的节日。

这天,男女老少来到河边听青年们唱山歌,观看孩子们比赛划竹排、打水枪。

有的人家还给孩子做花糯米饭分送到边和寨旁;有的则用小花布口袋装上鸡蛋和各类食品,供玩耍和参加比赛活动的青少年吃。

罗平牛街的布依族男女青年则要在这三天中,举行盛大的游山、对歌和交友活动。

方圆几十里的各族青年,届时也来到马把山腰一带,参加和观赏这一传统的赛歌对调活动。

歌手们可以在这样的场合中大显身手,凭着即兴作诗吟唱的天才,能和对手连唱三天三夜甚至更长的时间。

有许多男女青年通过这些活动建立了爱情关系。

侗族

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

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侗族三月三,节期为五天。

每逢农历三月初一,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

初二,姑娘们相邀到河边捞鱼抓虾,并与小伙子们在坡上备办野餐。

初三清晨,姑娘们精心打扮后,提上精巧的竹篮,到菜园采来满监葱蒜,在泉边用水洗净。

她们排成一字长龙,站在水边小路上,羞涩地挥动篮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张望,等待情郎讨取。

此时山坡上早已站满了人,里边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后生讨走了篮子。

一群穿着整洁青布对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们善意的哄笑中,一个跟一个地走上水边小路。

三月三上巳节的习俗 篇九

祓禊

祓禊指去灾病,上古女巫给去晦,唐宋时流行泡温泉,以前是在水边河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为去灾祝福之意。因为上巳节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

“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风俗通义?祀典?禊》)。这种看法为许多学者赞同,如现代学者乌丙安认为该节日的原初意义是“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在上古时期,节日的作用就是驱邪避灾,实际原因是由于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温恰好,人们急着去洗越冬后第一次澡。

祭祀高睹

在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睹,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睹,又称郊睹,因供于郊外而得名。人们通过这种巫教活动,除灾避邪,祈求生育。因此,上巳节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

畔浴

畔浴即沐浴,以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作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当时人们认为妇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节的沐浴治疗不育症。这样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把沐浴变成上巳节的重要内容。在上古时期,人们会在上巳节这天去河边水边沐浴,唐宋时则流行泡温泉,尤其是露天温泉池。

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也叫临水浮卵,临水浮卵最为古老,它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曲水流觞称之为“流杯曲水之饮”。所谓“流杯”,也称“流觞”,就是投杯于水的上游,听其随波而下,止于某处,则其人取而饮之。水一般则要弯曲才行。《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

郊外游春

上巳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泼水相戏,自由择偶。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并以芍药定情。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当地汉、瑶、苗等民族的重要节日,在广西各族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春节。每年,广西12个世居民族中有2700多万人采取不同方式欢度“壮族三月三”,占全区总人口的54%。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上巳节的来历和传说【新版多篇】范文。

《上巳节的来历和传说【新版多篇】(全文共6578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