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汉语言文学学科毕业论文【精品多篇】

时间:2025-07-12 07:11:13
汉语言文学学科毕业论文【精品多篇】(全文共16366字)

【说明】汉语言文学学科毕业论文【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汉语言,中文专业毕业论文 篇一

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文化对语言有影响,这是一般人都赞成的,并且其影响突出地反映在词汇和文字上。但是对语法的影响究竟怎样,有影响还是没有影响,看法就不同了。就是说有的,其看法也不尽一样的。语法是语言的要素,说文化对语言完全没有影响,恐怕不客观,平心而论,应该说,文化对语法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文化对语法究竟有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应该回答的问题。

语法一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语言规则,一个是指语法学。因此文化对语法的影响,包括对语法规则和语法学的影响两个方面。语法规则,在不同的时期和学派那里,它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从现在比较开放的视角来看,语法规则包括词语、句子和篇章的构成、理解和表达的法则。语法规则是人类长期抽象思维的成果和社团约定。作为抽象思维的成果,它具有极大的人类共性;作为社团约定,它具有民族、区域和团体的个性。因而,我们认为,文化对语法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两方面:人类文化对其语言语法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总体性影响,不同社团所使用语言的语法差异反映出的人类文化的异同,折射出的具体影响。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包括语言,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按照这种理解,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产物,不同语言的差异都是文化的差异。讨论文化对语法的影响一定是取狭义文化论,即语言和文化是分属两个不同的范畴。确定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必须要发掘出文化的理据,或发掘出语言与文化在类型和特征方面的共性。文化对语法的影响,简言之,是一种相似性影响、特征性影响和类型性影响。

一文化对语法的总体性影响

从总体上看,几乎可以说人类的文化和人类语言的语法是同时产生的。文化的发展特点和语法的发展特点,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文化对语法的总体影响,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

人类早期最能反映文化的是部落的标志――图腾。从中国的情况看,随着文化的演进,民族的融合,这种图腾文化标,渐渐消逝了,代之以文化无标,或者少标(服饰、国旗等也应算一种文化标)。人类语言的语法也有相似的历史表现,形态十分发达的印欧语,总体走向是形态越来越趋简化,从形态繁标走向语法约标和无标。比如英语的第二人称代词you 原来主格单数为thou,宾格为thee,主格复数为ye,而在现代英语里合成了1种形式(you)了。罗伯特·麦克拉姆等著《英语的故事》(秦秀白等译,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第87页在谈到中古英语时写道:“诺曼底人征服英国时,古英语大多数屈折形式(即词尾变化)已在口头语言中消失,??古英语发生的最为重要的简化或许就是词尾形式的消失”。同样,被有些汉学家看作汉语的一种形态的声调,也是显现出从多到少的发展趋势。一般认为,现代汉语的方言是古汉语的历史投射,或者说现代汉语方言的声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古代汉语的状况。我们知道现代汉语方言的情况是,有的方言声调有5个6 个,广西玉林方言多到10个,但是代表现代汉语共同语的汉语普通话却只有4个声调,算上轻声也只5个。这种情况明显表现出形式标志从繁趋约的发展趋势。

到了近代,随着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别国和征服世界,文化接触几乎是以一种强制的方式,把一种文化和一种语言强加给别的国家和别的民族。但是,由于文化的排他性和语言的排他性是十分顽固的,最后其文化接触、语言接触及较量的结果,是殖民者文化和语言的妥协――

形成一种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语(creole)。简单地说,洋泾浜语几乎是用母语的语法说一种外语,克里奥语则是用大大简化和异化了的外语语法讲的外语。一般认为,洋泾浜语是一种临时性的语言,而克里奥语被看作是一种新型的语言,这种语言的使用者,不仅用它作口头交际,还以之作书面语书写官方文件,把它作为母语传授。克里奥语的语法,是文化接触和语法妥协的表现。就是说,不论一种语言的推行是强制的还是自愿的,最后的结果常常是以文化妥协和语法妥协为结局。这和殖民主义者的文化推行一样,在他们推行的产品文化、科学文化、制度文化和信仰文化中,他们是非常希望把他们的信仰文化乃至制度文化,传给已经或将要被它们占领的国家及其人民的。可是他们越希望推行的东西,对方接受起来却越困难;他们越强硬,对方接受就越难。后来,为了让对方接受,推行者不得不放宽很多要求。所以,可以说,殖民地时期,中国人民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大众,所说英语的语法,和他们所信奉的洋教、所实行的某种制度一样,都是两种文化两种语法妥协的产物。

文化妥协和语法妥协,经过较为漫长的历史演变,其结果是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和语法系统的诞生。这种妥协的文化和妥协的语法,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一种中和文化与中和语法,或者说是几种文化和几种语言的融合(因为妥协是双方的)。

如果从语法种类和文化种类的角度看,文化融合和语法中和,是文化发展带来了人类文化和语言语法的增容。不仅东西方两种大文化大语言之间,就是次文化和方言共同语之间,也是如此。就拿疑问句句式来看,在袁家骅等的《汉语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年第2版第55页)列出汉语疑问句式中,“v不v?”“a不a?”是普通话的句式,“v不?”“a不?”是方言句式,其举例是:

普通话是不是?好不好?

云贵是不?好不?

可是到了现在,在很多人的“普通话”语感里,它们几乎全都是可以接受的普通话句式了。如范继淹《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语法研究和探索(2)》,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89页)所列的普通话动词问句句式就包括“v不”这种形式:

a. 你买不买?b.你买不?c.你买吗?

a.他来不来?b.他来不?c.他来吗?(该文没有讨论形容词构成的问句)不过,从文化和语言接触的包容性来看,两种语言和次语言使用者共享的语法系统,其包容性不是均等的,往往是弱势的一方包容强势一方,而不是相反。在人们的直觉里,好象很多时候是在外国生活的殖民者能接受殖民地的文化,而殖民地人民不太能接受殖民者的文化。同样,方言区操普通话的人,在语言上是处于一种弱势,因而其“语法系统”往往会大于老北京人的普通话系统。比如:非北京人操普通话可能会说“你吃不吃饭?”“你吃饭不吃饭?”这两种句式,而北京人可能只说后一种。

文化对语法学的影响,是把她越来越具有的包容性和越来越丰富的特色,投射到语法学的各个方面。从语法的内涵和外延看,本世纪初,它还主要限于词语屈折变化的狭义形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汉语被认为“没有语法”;接着,形态越来越不发达的英语,在语法学中较先把语法扩展到句法,在这个意义上,汉语有语法了,70年代以前的一些汉语语法书,常常是把语法定义为“组词成句的规则”;最近一二十年来,语法概念的丰富和差异简直让人激奋:如用结构主义理论写的语法书, ……此处隐藏12780个字……不知道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亮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象自己像神仙一样回到天上,回到月宫,又怕那里凄凉,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了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三句以对温度的感觉,写人的心理倾向,既醉态淋漓,又有所顾忌,不无担虑,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人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矛盾心理,真可谓“奇逸之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文紧密相连,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随人一起舞动,但有点孤单。作者在把虚幻的天上与真是的人间进行了对比,否定了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幸福,还是在皎洁的月光下,在这美好的意境中起舞,和自己的影子嬉戏吧!天上那比人间可爱呢!苏轼虽有道家踏虚出世,蝉蜕浊秽的愿望,但是最终还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占了上风,对给自己诸多挫折和磨难的,屡不得志的现实,对悲喜苦乐的人间岁月和俗世的生活倾注了更大的热情,也许这里还有一个令自己时时牵挂的骨肉兄弟。

苏轼思绪飘飞、幻想仙境,想回到月宫里去,脱离这让他无限烦恼、令他失望的人间,但是他终究还是面对现实的,面对生活,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他亲手抹去了这虚无的画境,令人赞叹他美好的丰富的想象力和承受力。但通过上阙,我们也可感觉到,大抵当人的精神空虚,无所依靠时,他就会向日常的世界周围的事物发问,这也许能帮助我们了解苏轼问月时的心情。

下阙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人生的规律,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怪圈中跳出来,专写“人间生活”,小序中“兼怀子由”之意也随之拈来,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倚户”照在了“无眠”的人身上,这里的“无眠”二字直接涉及到中秋人事,怀弟之意隐约而出,房中的人迟迟未睡,自己在怀念弟弟,而中秋佳节怀念亲人但不能和亲人团聚的人只有自己吗?有多少个像我一样无眠的人呢?作者由个人离别联想到普天下人之离别,月圆人不圆是件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啊!于是以失眠人的口吻埋怨月亮说:“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吗?为何你偏要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的表达出了对于不幸的离别人们的同情。

接着,词人一改悲伤怨恨的心境,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为明月开脱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这是对离合圆缺的矛盾的感叹与思考,苏轼深知人生是不圆满的,人间的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时被乌云遮住的时候,又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它们是矛盾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月既不可能常圆,人也不可能长聚,正如月亮“一夕成环,夕夕成缺”一样,人生也常是“聚少离多”自古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是一个自古至今,世代皆然,谁也无法避免的永恒的遗憾,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分离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话从人到月,从古至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的意味。

面对圆月,面对今晚,团聚既不可能就在眼前,那么就祝愿彼此健康平安,远隔千里共享着美好的时光吧,所以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就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的是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享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用但愿领起,情意更为深厚,既然人间的分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到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界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谋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话,我看此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远怀》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军直到夜郎西”等这些都表现了作者把心愿交付给月亮,把精神寄托给月亮的“神交”思想,正如诗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但是这首词并不局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夜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更显视了苏轼豁达的胸襟。

从另一方面,苏轼在承认生活的无奈与不完美的同时,努力去寻求和体味其中的美好的东西,苏轼借助月亮来阐释他的人生观:如果说晴夜的圆月象征着完美,那么月缺的夜晚就代表着遗憾,既然万事万物都难免有缺憾,生命包含的痛苦也是必然的,生命的本质就是如此,与其咀嚼痛苦,人为什么不尽可能品尝快乐呢?这是一个月色清亮的夜晚,与其为仕途的坎坷而怨愤,为兄弟的别离而哀伤,让心情沉闷下去,实不如留恋月色与影徘徊,况且在这月光洒布人间的时刻可以和远隔千里的兄弟共享这月色,也足以慰情了。这种心情伴随了苏轼坎坷的一生,譬如后来他又被贬官岭南惠州时,同样能找到一慰情的方法,有诗为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作为“豪放派”词人代表的苏轼,在这首词中一改往日豪放洒脱的词风,却展现了他细腻婉约的风格。全词风格高旷,风韵清越,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理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下,一会离尘,一会入世,旷达超脱,语句精炼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的词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词中最好的一首,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作者和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广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段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从明月身上看到了很多,思考了很多,得到了很多!

重读苏轼的这篇名作,确实对我的震动很大很深,使我的心灵跟着他再次经受了一次思念之旅、感动之旅。他心胸的豁达、学识的渊博、品质的可贵、积极进取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是永恒的,它所代表的意象是清新的、纯洁的、美好的,它是世界上最美好祝福的载体,是文学家永远唱咏的赞歌。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教课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2]中学语文参考书: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3]中学生阅读。河南教育杂志社,2014,第六期。

[4]中学生阅读。河南教育杂志社,2014,第三期。

[5]刘福元。唐诗宋词。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康震。谈苏轼的一生。百家讲坛。

(谢松长最后定稿)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汉语言文学学科毕业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汉语言文学学科毕业论文【精品多篇】(全文共1636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